Sunday, 26 August 2007

从书记到总书记:中共中央最高领导称谓历史变迁

“书记”成为党中央最高领导的称谓

  1921年7月,中共一大召开时,全国只有50多名党员。人员少,事务少,所以中央只设由3人组成的中央局,负责人称为书记。中共二大、三大,虽然选举了中央执行委员会,中央机构仍是中央局,负责人称委员长,到四大时改称总书记。

  中共一大时,将党的最高领导人称为“书记”。“书记”在当时是最小的官职,即“书记官”,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文书、秘书。为什么共产党会选择最小的官职作为党的各级负责人乃至党中央的最高领导的称呼呢?这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为了表示与旧社会决裂的决心,为人民谋利益的决心,决不当官僚,决不做欺压百姓的老爷,所以才选择了最小的官称“书记”,来称呼党的各级领导乃至党中央的最高领导。

  五大时,第一次选举了中央总书记
  1927年4月,中共五大召开时,中国共产党已发展到5万多人。中央机关仅有中央局已不足以有效地领导全党。在五大上,第一次选举了中央政治局委员、政治局常委、总书记,第一次将决策机关与负责日常工作的机关分为两个机构。不久,中共中央搬到上海,政治局常委分散在各地领导斗争,因严重的白色恐怖,不能自由来往于上海。11月,中央成立组织局,负责日常工作,组织局主任先是罗亦农,后是周恩来。这与当时苏联联共(布)的机构分有政治局、组织局是一致的。组织局的职权同后来成立的书记处职权是一样的。

  延安时期第一次用“主席”称谓

  1933年初,党中央迁入江西苏区。当时全国苏区发展到十几块,红军达30万人,党员也达30万人。仅设一个总书记已难以领导这样一个大党,中央书记处应运而生。

  中央书记处成立的确切时间,现在已无据可考。中央红军长征离开中央苏区时,将装文件的担子挑错了,中共中央的会议记录、中共中央向共产国际的报告,都留在了苏区。红军主力战略转移后,敌人大肆“围剿”,根据地丢失,环境险恶,留在苏区主持工作的项英下令将中央留下的文件全部烧毁,不留片纸。但是,共产国际的档案应该保存着中共中央书记处成立时间的依据。因为从建党到1934年6月前,中共中央和共产国际一直保持着电讯联系。而这部分档案现在尚未公开。

  有关党史专家认为,书记处最晚在六届五中全会成立。书记处负责党中央的日常工作。既然书记处不止一个人,那么,应有一个总负责人或总书记。遵义会议前是博古,遵义会议后是张闻天。1943年3月,中央机构调整,决定在两次中央委员会之间,由中央政治局担负领导整个党的工作责任,有权决定一切重大问题,政治局选举毛泽东为主席;书记处则成为根据政治局决定的方针处理日常工作的办事机关,书记处由毛泽东、刘少奇、任弼时组成,毛泽东为主席,没有用总书记这个称谓。这是中共中央第一次用“主席”的称谓。

  八大时,中央政治局和书记处分开了

  1956年9月,中共八大召开。八大除设中央委员会主席外,第一次设了副主席。八大时,中央书记处第一把手不再称“主席”。新的党章规定选举总书记一人。“党的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选举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的常务委员会和中央书记处,并选举中央委员会主席一人、副主席若干人和总书记一人”。“中央政治局和它的常务委员会在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闭会期间,行使中央委员会的职权”。“中央书记处在中央政治局和它的常务委员会领导之下,处理中央日常工作”。主席、副主席、总书记组成常委。常委是党的核心领导。

  八大党章对主席、副主席的规定与七大不同,七大规定“中央委员会主席即为中央政治局主席与中央书记处主席”,而八大没有规定他们是中央书记处的主席、副主席。这样,中央政治局和书记处就分开了,决策机关与领导日常工作的机关分开了。中央书记处有很大的权力,如中共中央副主席周恩来任总理的国务院要接受中央书记处的领导。书记处的权力高于政治局委员、甚至副主席。

  书记处的消息比政治局更灵通

  邓小平曾向毛泽东提出,书记处还是作为政治局办事机构,负责对军队和国务院的文件承送。毛泽东不同意,他强调书记处是党中央的办事机构,什么事都要管,发文用中央的名义。1958年,毛泽东起草的一个党内指示说得更明确:“大政方针在政治局,具体部署在书记处。……大致方针和具体部署,都是一元化,党政不分。具体执行和细节决策属政府机构及其党组。对大致方针和具体部署,政府机构及其党组有建议之权,但决定权在党中央。”凡是党政军各方面送中央常委的报告、文件都要先送书记处。一般问题,书记处讨论决定,即可下达、执行。重大问题,书记处先拿意见再报中央常委讨论、决定。

  中央政治局委员因要主持地方大政工作,并不都在北京,非重要会议一般也不来京,所以,政治局不能经常召开全体会议。而书记处要处理大量日常工作,经常每周开会三四次,常常得到毛泽东的直接领导。书记处的同志最早听到毛泽东的声音,知道中央核心的决策,反而比政治局的一些同志消息更灵通。

  总书记成为党的最高领导职务

  1980年,十一届五中全会“决定恢复党的第八次代表大会所决定并在十年间证明是必要和有效的制度,设立中央书记处作为中央政治局和它的常务委员会领导下的经常工作机构,并且选举胡耀邦同志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1982年召开的中共十二大决定,中国共产党不再设主席、副主席。从此,总书记成为中国共产党中央的最高领导职务。在中央政治局及其常务委员会领导下,中央书记处仍负责党政军的日常工作。

Saturday, 25 August 2007

北戴河高层会议六套方案嚗光

本月上旬中共高层在北戴河开会,初定十七大中央政治局常委人数仍将维持九人,现任常委吴官正、罗干退休,黄菊已去世,新进的三位政治局常委是李克强、周永康、俞正声。十七大将产生的九位政治局常委是:胡锦涛、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曾庆红、李克强、李长春、俞正声、周永康。

北京权威人士并透露,十七大后,将是胡锦涛时代全面来临,胡锦涛今年6月25日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发表的讲话,实际上是十七大政治报告浓缩本,胡锦涛将在十七大上确立“胡核心”地位。


权威人士指出,之前有关十七大上中央政治局常委更动,版本很多,包括以前中共总书记江泽民为主的上海帮势力瓦解等。实际上,目前中共面对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高层人事安定是胡、江的共识。外人不知的是,十六大后江泽民虽然交棒,胡锦涛在大事上仍要征询他的意见,最明显的例子是,胡锦涛决定对上海市委书记陈良宇“开刀”,就经过了江泽民点头同意。此外,胡锦涛任中央军委主席后几波军队高层将领的异动,外界以为是胡锦涛主导;实际上都由江泽民安排。

日前的北戴河会议,江泽民、朱熔基等第三代领导一起出席,江泽民亲口向胡锦涛表示,以后不用再征询他的意见。

据透露,现在八位政治局常委中,属于政法系统的罗干多次提出退休;72岁的罗干退休后,由政治局委员周永康递补。此外,现年69岁的吴官正也要退休,早被外界看好的中共第五代接班人、辽宁省委书记李克强将由中央委员一跃进政治局担任常委。

另一匹黑马是政治局委员、湖北省委书记俞正声。俞正声现年62岁,是根正苗红的“太子党”。父亲黄敬是中共早期重要领导人之一,岳父是张爱萍上将。俞正声年轻时即随邓家闯天下,是邓小平长子邓朴方的得力干将。据悉,邓小平病重时,将胡锦涛、曾庆红、俞正声叫到病床前,郑重“托孤”。俞正声自青岛市委书记、建设部长到湖北省委书记,口碑甚佳。加上他与中共高层各派关系良好,人脉好,成为中共第五代领导之一,是形势使然。不过奇怪的是,据说他本人对进中央政治局任常委意愿不高。

长期以来香港一直是北京政坛内幕消息广播海内外的集散地。香港动向月刊记者罗冰曾经报道说,七月底,中共中央开会讨论十七届政治局常委班子,共有六套方案。现在的十六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会,除了吴官正、罗干,因年龄超过规限要退下,黄菊已逝世之外,已经确定职务不动的仅是胡锦涛、温家宝、吴邦国三人。其余贾庆林、曾庆红、李长春三人,还处于不确定期。

据传十七届政治局常委班子的六套未定方案是:
(一) 胡锦涛、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曾庆红、李长春、回良玉、李克强、张德江;
(二) 胡锦涛、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王兆国、刘云山、李克强、张德江;
(三) 胡锦涛、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刘云山、贺国强、李克强、张德江;
(四) 胡锦涛、吴邦国、温家宝、李长春、刘云山、郭伯雄、周永康、李克强、张德江;
(五) 胡锦涛、吴邦国、温家宝、李长春、回良玉、刘云山、王岐山、李克强、张德江;
(六) 胡锦涛、吴邦国、温家宝、曾庆红、刘云山、王岐山、李克强、习近平、张德江。

中共史上决策层人数并无一定

另据政治观察家认为,中共政治局这次将腾出七到八个位子,目前参与角逐委员的有十多位,包括:李克强、李源潮、刘延东、令计划、习近平、王岐山、薄熙来、李继耐、马凯、张春贤、金人庆、白恩培、张高丽、汪洋等;而俞正声、周永康、王兆国、李克强、李源潮、金人庆等则有机会参与角逐政治局常委。

中共党章对於政治局常委、委员人数没有特定限制;从党史看,政治局常委、委员的人数也多少不等。
中共在四大以前的中央领导机构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和中央局,从五大开始设中央委员会、中央政治局和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七大不设政治局常务委员会,政治局的核心领导机构为中共中央书记处。在1945年中共七大上,选举产生中央书记处为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五人,时人称之为“五大书记”。 1949年3月七届二中全会选举,仍为五大书记,但排名顺序变为毛、刘、周、朱、任。1950年,任弼时病逝,陈云成为中央书记处第五位书记。

从八大开始,中共设政治局常委。第八届中央委员全会选出政治局委员17人,候补委员6人;中央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副主席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总书记邓小平;政治局常委由主席、副主席和总书记上述六人组成,这基本上是中共七大中央书记处的延续,只加上邓小平。

1958年5月,八届五中全会增选林彪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第五位副主席,排名第六,在邓小平之前。

“文革”开始,1966年8月,八届十一中全会改组领导机构,副主席只留林彪一人,对刘、周、朱、陈的副主席职务不再提及;政治局常委增加四人,达到11人,新的排序为:毛泽东、林彪、周恩来、陶铸、陈伯达、邓小平、康生、刘少奇、朱德、李富春、陈云。这是中共党史上政治局常委人数最多的一次。

一年后,政治局常委中刘、邓、陶均被打倒,朱、陈云、李“靠边站”,实际剩下毛、林、周、陈伯达、康五人。

1969年4月九大,第九届中央委员会选出政治局委员21人,候补委员4人;主席毛泽东,副主席林彪;政治局常委五人:毛泽东、林彪、周恩来、陈伯达、康生。

1970年8月的九届二中全会,中央宣布审查陈伯达;1971年9月13日,林彪在蒙古机毁人亡,常委就剩了三人。

1973年8月十大,第十届中央委员会选出政治局委员21人,候补委员4人;主席毛泽东,副主席周恩来、王洪文、康生、叶剑英、李德生;政治局常委九人(按姓氏笔划):毛泽东、王洪文、叶剑英、朱德、李德生、张春桥、周恩来、康生、董必武。

1975年1月十届二中全会,增选邓小平为中共中央副主席、军委副主席、政治局常委,批准李德生辞去副主席、政治局常委。常委一增一减,仍为九人。

1975 年4月到1976年9月,政治局常委变化眼花缭乱:康生、董必武、周恩来、朱德、毛泽东去世;1976年4月,华国锋任中共中央第一副主席,撤销邓小平副主席、政治局常委。随后,10月粉碎“四人帮”,解除王洪文、张春桥的政治局常委。这样,第十届政治局常委在职的只剩叶剑英“孤家寡人”。这是中共历史上政治局常委人数最少的时候。

1977年8月十一大,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选出政治局委员23人,候补委员3人;主席华国锋,副主席叶剑英、邓小平、李先念、汪东兴;常委由这五人组成。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增选陈云为中央副主席、政治局常委。

1980年2月十一届五中全会增选胡耀邦、赵紫阳为政治局常委,批准政治局常委汪东兴辞职。

1981年6月十一届六中全会同意华国锋辞去中共中央主席和军委主席;选举胡耀邦为主席,赵紫阳、华国锋为副主席;邓小平为军委主席;政治局常委为七人:胡、叶、邓、赵、李、陈、华。

1982年9月十二大,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选出政治局委员25人,候补委员3人;不设主席、副主席,党的最高领导人改为总书记,总书记胡耀邦;政治局常委六人:胡耀邦、叶剑英、邓小平、赵紫阳、李先念、陈云。

1985年9月中共十二届四中全会同意叶剑英辞去政治局常委。

1987年10月十三大,十三届中央委员会选出政治局委员17人,候补委员1人;总书记赵紫阳;政治局常委五人:赵紫阳、李鹏、乔石、胡启立、姚依林。

1989年“六四”事件之后,邓小平与几个元老撤掉赵、胡二人,圈定的新中央政治局常委为六人:江泽民、李鹏、乔石、姚依林、宋平、李瑞环。

1992年10月十四大,十四届中央委员会选出政治局委员20人,候补委员2人;总书记江泽民;政治局常委:江泽民、李鹏、乔石、李瑞环、朱镕基、刘华清、胡锦涛。

1997年9月十五大,十五届中央委员会选出政治局委员22人,政治局候补委员2人;总书记江泽民;政治局常委七人:江泽民、李鹏、朱镕基、李瑞环、胡锦涛、尉健行、李岚清。

2002年11月十六大,十六届中央委员会选出总书记胡锦涛;政治局常委共九人:胡锦涛、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曾庆红、黄菊、吴官正、李长春、罗干。

中国婚姻破裂十大元凶

互相猜疑

“这么晚才回家,你和谁约会去了?”丈夫一回家,妻子就不停地翻他的手机,检查有没有陌生的电话号码和肉麻的短信,甚至当他与异性多说几句话也醋意横生。

点评:这是因为给对方的空间太少。多培养自己的爱好,到小区健身中心去跳舞、散步,当自己的生活丰富多彩后,就不会把注意力一味地盯在对方身上。

以性为罚

女方裹着被子先躺下,男方随后也上床并要求性生活。女方坚决不同意。

点评:把不良情绪和性生活掺到一起,会对性生活产生不良影响。这时,丈夫应该询问妻子是身体不舒服还是不开心或者工作太累,随后给予对方适当安慰。妻子如果情绪不佳不愿意进行性生活,最好直接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丈夫,让丈夫了解自己是因为愤怒没有发泄才没有心情过性生活,而不是对丈夫的一种惩罚。

“离婚”威胁

吵架时,丈夫说:“这日子没法过了,离婚吧。”妻子说:“我怎么嫁给你这样的人,真后悔。”

点评:常把“离婚”挂在嘴边是给对方的一种威胁,时间久了就像“狼来了”的故事一样,会出现信任危机。婚姻不只是一纸证书,更是一种责任。

改造对方

一方的家人吃饭时喜欢聊天、夹菜、劝酒,他们觉得这样才热闹、才亲近。而另一方的家人在吃饭时却不喜欢说话,吃菜要夹离自己近的,想吃其它的菜就要使用公筷,他们认为这样才文明。家庭聚会常常因此不欢而散。

点评:夫妻千万不要互相指责,应该通过沟通向对方改变,两个人慢慢地向对方靠拢,就会找到一个新的结合点。切记不要有改造对方的想法,这样做是徒劳的,因为人改变自己都很难,何况是改变一个家庭。

一味索取

“婚后的家务活都是我一个人干,她连碗都不洗一个,却挑剔我切菜块太大,这个菜糖放多了,那个菜盐又放少了。”

点评:夫妻都要记住这样一句话:“有付出才有回报。”当你从对方那获得关爱时,就要用语言或行动来表达对对方的感激。例如,当妻子正在做家务时,即使你插不上手,最好站在旁边和她聊聊天,说句“你辛苦了”,让她感到劳动的价值得到丈夫的充分认可。当然,如果在做家务时认为它是一份苦差事,那么最好别干。因为越干心情越差,而且还随时会把这份坏心情当成袭击对方的炸弹。

不予体谅

不少职业女性在紧张工作一天之后,还要马不停蹄地赶回家做饭,正在厨房忙碌时,由于丈夫在单位受了领导的气,一进门就开始发火:“这么晚了,怎么还没做好饭,你都干什么了?”

点评:当对方发脾气的时候,要给予应有的体谅,“你辛苦一天,先洗把脸,饭马上就好”是最好的“灭火器”。当然,发泄不良情绪的一方应该经常去做一做体育锻炼,让怨气随汗水一起蒸发掉,或者在小河边和树林里等无人的地方大喊几声。

恶语伤人

夫妻俩一起开车去上班,女方一路狂喊,“你有病是不是?这样超车,你想死我还不想死呢!”

点评:夫妻更要互相尊重,说话要给对方留一定余地。不可无所顾忌,想到什么就说什么,非常过火的话“杀伤力”太强,这样就会给对方带来压力、委屈。

互不谦让

有人常抱怨,“好不容易又盼到周末,上周末陪他去应酬了,这周他总该迁就我一下,陪我去逛商场了,可是他又有朋友结婚,还非要拉着我去。”

点评:如果每个人都站在自己的角度,那么看问题的视野就变得十分狭窄。当冲突来临的时候,要体谅对方,多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这样两个人才能找到一个和谐的切入点。

忽视丈夫

不少女性有孩子后,就忽视了丈夫的存在,把心思全放在小孩的身上,一心想把孩子抚养好,甚至在情感上更依恋孩子。这让丈夫觉得除了孩子,妻子的心里还有自己的位置吗?

点评:当孩子长大后,夫妻就不要把心思全放在孩子身上。在生活中要以夫妻为中心,只有三足鼎立的家庭才最稳定。一旦丈夫长期得不到满足,就会到外面去寻找感情支持,这样很容易出现外遇,会使夫妻感情出现危机。

长期冷战

“回家后,他就坐在电脑前面上网聊天或者玩游戏,根本不理我。”

点评:许多感情、婚姻的破裂都是从冷漠开始的。冷漠是婚姻生活中最可怕的,冷战时间过长,就会有一方厌烦这种状态,单方亮出“免战牌”,要么选择逃跑,要么投到新知己的怀抱。